色彩管理的一些想法

3月 15, 2022
admin

回顾2008年之前,虽然业内几乎没有成文的行业标准但应用范围有限,各家都在用各家自己的ICC Profile(色彩特性文件),而且敝帚自珍,视为宝贝,不肯轻易分享给另一家,所以更不用说启用当时实际上已经发布出来的北美GRACoL/SWOP或欧洲Fogra(如Fogra 39,即ISO Coated V2)标准ICC或是日本Japan Color了?那个年代的色彩管理基本上是二维的且局限于本厂应用,做法是先在自己印刷车间印完一个测试标版,然后测量扫描生成自己的ICC,然后作为数码打样目标匹配。这样的好处是自己内部打样与印刷可以基本跟到色,但问题在于不同印刷企业所用印刷机、纸张、油墨等各不一样,各自为政带来的结果是相互之间不统一,遇到需要跟其他家的色彩时就非常麻烦,有时需要特别去问印刷企业要ICC文件。这对于订单跨越多个印刷企业的印刷买家来说,可谓苦不堪言,有时为了色彩问题而不得不远距离印刷调货,成本可想而知。

而时至今天的流行的做法则是升级为三维方向,即数码打样和传统印刷都追国际标准,因为国际标准是公认的,是统一的,譬如北美GRACoL或欧洲Fogra,这样好处是不但印企自己内部数码打样与传统印刷的色彩可以达到一致,而且与其他印刷大厂或是海外客户标准色稿相比,颜色也是一致的。这大大减少了印刷买家的困扰和成本,也整体降低了行业成本。因此行业标准逐渐演变成了以印刷买家为驱动,印刷企业紧跟其后的趋势;反之,那些跟不上标准发展的企业,其前景显然是有局限的,是令人堪忧的。

具体到技术原理,之所以不同印厂间的颜色能够还原到一致,是因为国际标准中不但规定了不同的纸张分类,而且规定了油墨应该要印到的目标实地Lab色度值,还规定了决定不同纸张层次阶调的网点扩大曲线,基于此只要能够达到ISO标准,即使不同印厂其整体颜色也都能够还原到基本一致。只是ISO标准随着行业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更新,从2004年第一版,到2007年的增补版,到2013年的第三版,计划2019年再修订出新版。其中纸张分类也从5种增加到了8种,纸白数据也根据当前行业用纸习惯进行了再定义,相应的实地Lab值和网点扩大也有重新修正。


图片其中影响最大的无外乎是测量模式M0和M1的变化,由于受纸张荧光增白剂(OBA)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测量模式M1(D50)才能最大限度解决荧光增白剂对色彩的影响,而旧的模式只适合于含荧光剂较少的纸张。所以由新标准衍生的数据集(Dataset)和特性文件(ICC)都无一例外采取了M1的测量模式,譬如Fogra 51/52;CRPC1-7(含GRACoL2013)等。

图片

目前行业的色彩管理标准大体分为两大派别:欧洲以ISO 12647为基础,注重网点扩大TVI,旧标准分为5种纸张,以Fogra39/47为代表,新标准分为8种纸张,以Fogra51/52为代表,由此对应的是PSO认证;美国以ISO(PAS公共可用规范)15339为基础,注重灰平衡控制(Gray Balance),以CRPC1-7分为7种参考印刷条件,旧标准以GRACoL2006为代表,新标准以GRACoL2013为代表,由此对应的是G7认证。

数码打样品质检验的ISO12647-7标准也于2016年更新了第三个版本,采用更接近人眼视觉感知的DeltaE 2000取代原来的DeltaE 76模式作为新的评判标准,这也预示了一个色彩容差指标数字与视觉愈发趋同的方向。

图片

从无到有,从本厂标准到国际标准,从标准1.0到标准2.0,“后色彩管理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放眼到软件方面,同样也是日新月异,推陈出新。譬如数码打样软件从之前BestColor升级到现在EFI Fiery XF,以及高端市场相对更青睐的CGS/ GMG,软件自身的更新版本均已经同步支持新标准、新测量模式以及新款打印机和测量仪器;而鼎鼎大名的GratagMacbeth公司也已被并购,其业内著名的制作和编辑色彩特性ProfileMaker软件也停止开发,同时包括X-rite的老版本ColorPort测量软件也已不再更新,目前均由X-rite公司的i1 Profiler软件统一取而代之。

图片

除此之外,如ColorLogic、Alwan、Chromix、ColorGate、BodoniSystem、basICColor、Onyx、Caldera等公司百家争鸣,争奇斗艳,极大丰富了原来单调的色彩管理产品线;譬如Chromix公司的Curve是美国G7官方开发软件,不但可用于G7色彩校正,对于油墨检验、网点扩大分析、数据对比等都大有帮助,且最新版本已涵盖图表测量可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而BabelColorCT&A(色彩翻译及分析器)是专门为测量、转换和分析单个颜色或小批量颜色(取决于工具)而设计的工具集合,其中尤其对于标准光源ISO3664评估具有积极意义;PatchTool/Colorthink则可以在颜色管理环境中导入、查看、编辑、测量、比较、平均、连接、转换和导出色彩特性文件;BodoniSystem团队开发的PressSIGN用于监控和提高印刷品质,几乎成为了印厂数字化评估必配;

除了普遍的二维曲线调校,三维的ICC特性文件转换之外,具有循环校正功能的Device-Link(DLP)之类软件(如CGS ORIS PressMatcher/InkSaver可以选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给行业的一体化整合应用带来便捷性和可能性。同时,越来越多软件开始采用云端访问功能授权,例如CGS LYNX就可以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行额定次数的色彩计算;而英国BodoniSystem团队开发的PressSIGN(GPM)、富士美国(与CGS合作)开发的ColorPath等都具有云端特性,通过大数据中央处理和互联网权限访问,可以实时监控到全球任何角落参与其中的印刷企业的色彩品质表现,并且随时可以生成数据报告,这种方式契合当前工业4.0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无疑将会成为行业新宠。

至于ICC Profile方面在历经2.0和4.0版本之后,ICC Max版本已经问世并正在推广了,当然其并不作为一个ICC V4更换版本,而是作为其一个扩展。ICC V4版本绑定了D50色度,iccMAX在选择光源和色彩匹配功能方面提供了灵活性。它通过可选的光谱PCS空间来支持颜色信息的光谱交换,并且支持在PCS上使用颜色外观处理,支持在v5配置文件中存储外观属性。同时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存储在一个iccMAX文件中,以支持智能或动态CMM的运行时转换创建。

而对于专色的色彩管理也有所突破,ISO 20654标准定义的SCTV(Spot Color Tone Value)和ISO 17972定义的CxF(ColorExchage Format)格式改变了原来专色只有实地Lab定义的窘境。涵盖了专色的网点变化(SCTV),专色的透明度,专色与黑色的叠印数据,甚至是不同网点的光谱曲线进行了定义,已然就是一个专色的ICC 特性文件了。现在已有印刷买家直接给印刷企业以CxF文件格式作为专色目标了。除了ISO标准之外,对应的应用软件CGS CxF Toolbox和GMG OpenColor也相继发布并各显神通,使得专色的色彩管理更加精确和确定。

色彩管理软件依托于测量仪器提供的数据,参考设定标准,进行分析、整理、优化,并进行色彩管理最后的一环色彩转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软件品牌、产品众多、升级频繁、且其每一步的操作和设定也都非常讲究的,一个不小心,色彩处理的结果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样的损失到了印刷环节往往是无能为力的,难以扭转的。一个合适的软件固然重要,使用这些软件的操作人员素质也同样重要,之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软件操作多是在印前,印前可谓四两拨千斤,其在整个印刷复制流程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甚至是关键性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